欢迎进入从容投资官方网站!
动态资讯
平均从业年限20年,九次荣获金牛私募基金大奖,8年总回报820%
公司新闻
11家阳光私募盼来公募梦:等待细则出台
发布时间:2013-01-28 11:13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对于阳光私募来说,好日子来得有点突然。


2012年12月28日,新《基金法》获得通过,明确将非公开募集基金纳入监管。
 
  两天后的12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拟放开 私募基金 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资格。
 
  “本来我们只希望在基金法出台之后,能够实现私募基金的法律主体地位,可以堂堂正正的做私募。没想到,监管部门一纸文件搅乱行业一池春水,私募公司居然也可以申请做公募业务了。” 星石投资(博) 总裁 杨玲 感叹道。
 
  不过,阳光私募要想真正走上公募之路,依然需要一段时间,首先是要达到监管层关于资产管理规模的要求。
 
  11家机构达到30亿门槛
 
  根据征求意见稿,私募开展公募业务需要同时满足实缴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和最近三年资产管理规模均不低于30亿元两项条件。
 
  其中,实缴资本条件较容易满足,因为信托平台发行阳光私募, 信托公司 对管理人的要求就是实缴资本1000万元。
 
  而最近三年资产管理规模不低于30亿元则会使得一批阳光私募达不到门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满足条件的阳光私募应仅为11家。
 
  目前,上规模的阳光私募主要通过信托渠道发行产品,如果以平均规模1亿元计算,达到30亿元规模的私募机构产品应该在30只以上。据了解,在管产品数量超过30只的阳光私募有上海 朱雀投资(博 吧) 发展中心(有限合伙)、上海尚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淡水泉(博 吧) (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四家。
 
  此外,上海 重阳投资(博 吧) 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 泽熙投资(博 吧) 管理有限公司虽然产品不多,但是单个产品规模较大,总规模依然可以达到30亿元,都有可能达到监管层设置的门槛。
 
  其实,如果旗下产品超过20只,如果平均规模超过1.5亿元,也有可能达到门槛,符合这一条件的有上海 从容投资(博) 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佑瑞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涌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 汇利资产(博 吧) 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 武当资产(博) 管理有限公司。
 
  私募“期待更多细则出台”
 
  “《暂行规定》只是征求意见稿,本月底结束,6月1日将和新基金法一起施行。就10个以内的机构,翻不了公募的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
 
  从容投资联合创始人郑莹认为,私募发行公募产品,还有很多操作方面的细节和规范需要进一步确认,比如如何界定私募发行公募产品的范围,以及管理费的收取问题。
 
  “虽然我们的资产规模管理经验和目前的团队架构,管理更大的资产规模不成问题,至于申请与否,我们期待后续更多的细则出台。”郑莹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理财周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符合条件的机构都与从容投资有着类似想法,认为现在并不是私募进入公募领域的最佳时机。
 
  “毕竟私募公司以往都是通过信托通道来进行投资管理的,从来没有作为发行主体发行过产品,私募公司必须先申请非公开募集产品资格,再考虑申请公开募集产品管理资格。”星石投资总裁杨玲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据了解,目前星石投资正在积极准备在今年6月1日之后独立发行私募产品。
 
  “由于私募公司一般都没有大股东的渠道优势或是集团资金支持的优势,因此,如果准备介入公募产品管理,阳光私募首先要坚持在新业务上能充分发挥原有的投资优势。”星石投资杨玲进一步补充道。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私募机构有着特有的灵活与创新等优势,从容投资联合创始人郑莹认为,私募做公募产品,具体的投资范围和投资限制还有待进一步确定,但是私募基金为市场所公认的特点就是灵活与创新。相信在发行公募产品方面,能够结合投资者的实际利益,开发出更具赚钱效应的产品。
 
  去信托化通道增多
 
  在过往的日子里,监管层为了增强公信力和阳光化,阳光私募需要借道信托牌照发行,信托发挥监管的作用,私募机构仅作为投资顾问。
 
  然而,新《基金法》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可以直接成立集合理财计划,将托管交给银行。这意味着信托渠道已经不是保证公开透明的唯一渠道。
 
  不过,这也意味着阳光私募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星石总裁杨玲认为,在目前信托模式下,阳光私募仅需要做好投资管理,而信托则承担了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后台运营、法律合规等多方面的工作。如果绕开信托,私募公司要独立承担这些经营内容并非易事。
 
  郑莹认为,在未来去信托化的背景下,对阳光私募最大的考验其实就是信用。信用的来源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法律身份的信任,以往通过信托通道,信托和银行都能对私募进行监督,投资者在信任度上没有问题。而一旦私募本身有独立法律身份了,如何让投资者充分相信私募的管理和操作规范性,是私募需要面对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业绩的确认,私募追求的就是投资者绝对回报,如何让投资者对私募的赚钱能力产生信任,也是一种考验。